在常人眼中,七十岁或许是颐养天年、含饴弄孙的年纪,但对于李志远来说,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,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城市公园时,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已手持长剑,身影如松,剑锋划破空气的嘶鸣声成为他独特的晨曲,他的目标简单而坚定: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,与全球顶尖选手同台竞技,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幻想,而是经过数年筹备、汗水浇灌的梦想,在体育的世界里,年龄从来不是界限,而是经验的沉淀,李志远用行动诠释着这一点。
李志远的击剑情缘始于少年时代,上世纪六十年代,他在一本旧杂志上偶然看到击剑运动的介绍,那优雅而充满力量的动作瞬间俘获了米兰体育· (中国)官方网站 - AC MILAN他的心,当时的中国社会条件有限,击剑作为小众运动,训练资源匮乏,他只能通过书本自学,用木棍代替剑柄,在田间地头模仿动作,成年后,生活压力让他不得不将这份热爱埋藏心底——他成为了一名机械工程师,忙于工作和家庭,击剑梦渐渐被尘封,但退休后,当时间终于属于自己时,那份深埋的激情重新燃起,六十五岁那年,他毅然走进当地击剑俱乐部,从零开始系统学习。“很多人说我疯了,但这个梦想支撑了我一辈子,现在正是实现的时候。”李志远回忆道,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
击剑运动对体能、反应速度和战术思维要求极高,通常被认为是年轻人的领域,但李志远用科学训练打破了这一成见,他制定了严格的计划:每天两小时基础体能训练,包括柔韧性练习和耐力跑;三小时技术练习,重点攻防转换和步法协调;周末则与年轻选手实战对抗,教练张伟坦言,最初接手这位“超龄学员”时充满疑虑:“七十岁的身体恢复慢,容易受伤,我担心他撑不住,但李老先生用毅力证明了年龄只是数字。”李志远还自学运动生理学,调整饮食结构,注重蛋白质摄入和关节保养,他的训练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动作的改进点,甚至用工程制图知识分析剑路轨迹。“击剑就像下棋,需要预判和计算,这恰恰是年长者的优势。”他笑着说。
家人的支持是李志远追梦的重要支柱,起初,子女们担心高强度训练会影响父亲健康,但看到击剑带给他的活力后,态度逐渐转变,女儿李薇说:“爸爸比以前更快乐,甚至教会孙子基本剑术,成了家里的‘明星’。”社区也被他的精神感染,不少退休居民受其鼓舞开始参与体育锻炼,更令人惊喜的是,李志远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,引发了社会对老年体育的广泛讨论,体育学者王教授指出:“随着人口老龄化,银发族的体育需求日益凸显,李老先生案例证明,适度竞技运动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,值得推广。”
通往世锦赛的道路布满荆棘,根据国际击剑联合会规则,选手需通过积分赛获得资格,而这类赛事多以青年为主,李志远首次参加全国老年组比赛时,因节奏不适应首轮出局,但他并未气馁,反而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,反复研究对手录像至深夜,2022年,他在亚洲老年击剑锦标赛中夺得花剑组铜牌,迈出关键一步,他正积极备战今年的资格赛,每周往返于俱乐部和健身房,甚至自费聘请专业营养师。“最大的挑战不是体力,而是心理压力。”李志远坦言,“但每当握住剑柄,我就感觉年轻了二十岁。”
李志远的追梦之旅折射出体育精神的本质——超越自我,无关年龄,现代体育史上,不乏年长运动员创造奇迹的例子:日本体操运动员冢原光男67岁仍参加国际比赛,美国游泳选手玛乔丽·杰斯特90岁打破年龄组纪录,这些案例重新定义了“老有所为”的内涵,体育医学研究显示,规律运动可使七十岁群体心肺功能维持在中青年水平,而击剑等强调技巧的运动更能延缓认知衰退,李志远的教练补充道:“他的进步曲线比许多年轻人更稳定,因为经验弥补了爆发力的不足。”
随着世锦赛资格赛临近,李志远的训练进入冲刺阶段,他增加了模拟实战强度,针对不同剑种调整策略,社区为他举办了壮行会,年轻队员主动担任陪练,尽管前景未知,但他乐观以对:“即使最终未能晋级,这段旅程本身已让我重生。”他的故事正悄然改变社会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,越来越多银发族加入骑行、马拉松等项目中,展现生命的无限可能。
体育的本质是探索人类极限,而李志远用剑尖划破了年龄的壁垒,他的梦想不仅关乎个人荣誉,更是一场关于勇气与坚持的宣言,在击剑道上,那道苍劲的身影仿佛在告诉世界:梦想从未老去,只要心脏仍在跳动,挑战就永无止境,正如他常说的:“剑柄在手,我心依旧少年。”这场古稀之年逐梦世锦赛的征程,已然成为一曲跨越时代的生命赞歌。
发表评论